这个网站提供了大量颜色空间理论的相关资料:http://www.brucelindbloom.com/index.html
因为人眼中有3种感知色彩的视锥细胞,所以理论上用3种不同颜色的光就可以混合出自然界中任何一种颜色来。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,通过对3种颜色的光源进行匹配,得到了人眼对于不同颜色光的匹配函数。
这一类实验的过程大致如下:把一个银幕用不透光的挡板分割成两个区域,用一束待测试颜色的光线照射左区域,待测试颜色记为C(以下用大写字母表明颜色,用小写字母表明分量大小)。同时用3种不同颜色的光同时照射右区域,这3种不同颜色的光称为源颜色光,记为C1、C2、C3。然后调节3种源颜色光的强度,直到银幕左右两边区域上的颜色看上去一样为止。假设此3种源颜色光的强度分别为r1、r2、r3,根据格拉斯曼定律所揭示的叠加性性质,有以下公式。
$$ C=i_1C_1+i_2C_2+i_3C_3 \tag{1} $$从实践中可知,在可视光范围内,任何一种波长的光刺激视锥细胞所产生的颜色感觉,可以经由最多3种精心选择的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“混合光”等价刺激而成。例如,某种波长让人生成“黄色”感觉的光,可以由两种分别让人生成“红色”和“绿色”感觉的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刺激而成。任何一种“目标颜色”,由最多3种“基准颜色”按一定比例叠加而成,这就是公式(1)所描述的三色加法模型。
根据上面的理论,只需要选定三原色且对其进行量化,就可以将颜色量化为数字信号。在三色加法模型中,如果某一种目标颜色C和另外一种三原色混合色Cmix给人的感觉相同时,三原色混合色中的3种基准颜色的份量就称为该目标颜色C的三色刺激值。对于如何选定三原色及对其量化,如何确定刺激值等问题。国际照明委员会于1931年定义了一套标准:CIE1931-RGB标准色度系数。
CIE1931-RGB颜色模型分别选择了波长为700nm、546nm、436nm的这3种波长的光,作为产生三原色的基准,这3种光可称为三原色基准光,它们刺激光锥细胞,可以分别让人感觉到红、绿、蓝3原色。这3种波长的光可以由汞弧光谱滤波精确且稳定地产生出来。
假设某个波长为λ的目标光,对应生成目标颜色C。依据普朗克公式,可以把该目标光的能量视为波长为λ的函数,写为EC(λ),则目标光的能量应为三原色基准光各自的能量乘以系数后之和。如果把三原色基准光各自的能量写成目标光波长λ的函数,并且称这些函数为颜色匹配函数(color matching function),则有ER(λ)、EG(λ)、EB(λ),如下式所示。
$$ \begin{equation} \left\{ \begin{aligned} E_R(λ)=δ(λ-λ_R), \quad λ_R=700nm \\ E_G(λ)=δ(λ-λ_G), \quad λ_G=546nm \\ E_B(λ)=δ(λ-λ_B), \quad λ_B=436nm \end{aligned} \right. \end{equation} \tag{2} $$最终EC(λ)可以写为
$$ E_C(λ)=α_{_R}E_R(λ)+α_{_B}E_B(λ)+α_{_G}E_G(λ) \tag{3} $$公式(3)实质上就是用波长及能量的形式,对公式(1)进行改写。αR、αG、αB则分别对应于三原色基准光各自的光亮度值。可以理解为在定义一个RGB颜色值时,R分量、G分量、B分量各占多少。如果直接用RGB的方式描述,公式(1)和公式(3)都可以改写成如下形式:
$$ C=rR+gG+bB \tag{4} $$式中。C为目标光的颜色;R、G、B对应于红、绿、蓝3种基准光;r、g、b为混合产生目标光时需要3种基准光的强度,其取值范围在0~1。
如果把r、g、b这些值视为坐标系的纵坐标,光的波长视为横坐标,则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:
上图中红色曲线出现了负值,是因为部分颜色,需要负强度的红色光源才能调节出来。而自然界中不可能有“负强度”的光。(这也是RGB模型的缺点)
根据用三原色基准光组合成一个任意颜色光的这一特性,可以沿着正交坐标轴画出每个基准光的值,所形成的空间可以称为三原色基准空间。任意颜色均可以由这个三原色基准空间中的一个矢量表示,即以坐标系原点为起点,分量为rR、gG和bB的矢量。矢量与单位平面的交点代表为获得颜色所需要的相对权因子,相对权因子又称为色度值或者色度坐标。
$$ \overline{r}=\frac{r}{r+g+b},\quad \overline{g}=\frac{g}{r+g+b},\quad \overline{b}=\frac{b}{r+g+b} \\ $$式中,$\overline{r}+\overline{g}+\overline{b}=1$。
单位平面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产生色度图。色度图直接给出了r、g两种基准光颜色之间的函数关系,并且间接地给出与第三基准光颜色的关系,如$\overline{b}=1-\overline{r}-\overline{g}$。
色度图中,边缘的曲线表示单色的光谱。例如,波长为540nm的单色光,由r=0、g=1、b=1-r-g=0三个基准光颜色的分量组成。再如,380~540nm波段的单色光,由于红色光分量存在负值(参见上面r(λ)曲线图),因此该段色域落在了r轴的负区间内。自然界中,人眼可分辨的颜色都落在光谱曲线包围的范围内。
CIE1931-RGB颜色模型是根据实验结果制定的,出现的负值使得计算和转换时非常不方便。所以,国际照明委员会提出了一个假想模型,该模型假定人对色彩的感知是线性的(实际上并不是线性的)。该模型对CIE1931-RGB系统色度图进行了线性变换,将可见光色域变换到正数区域内。其方法是首先在CIE1931-RGB系统中选择了一个三角形,该三角形覆盖了所有可见光的色度,之后将该三角形进行如下式所示的线性变换,将可见色域变换到(0, 0)、(0, 1)及(1, 0)构成的正数区域内。也就是说,假想出3个不存在于自然界,但较之基准光RGB更方便计算的基准光XYZ,构成一个新的CIE1931-XYZ模型。
$$ \left[ \begin{array}{l} X \\ Y \\ Z \end{array} \right] = \frac{1}{b_{21}} \left[ \begin{array}{l} b_{11} & b_{12} & b_{13} \\ b_{21} & b_{22} & b_{23} \\ b_{31} & b_{32} & b_{33} \end{array} \right] \left[ \begin{array}{l} R \\ G \\ B \end{array} \right] => \frac{1}{0.17697} \left[ \begin{array}{l} 0.49000 & 0.3100 & 0.20000 \\ 0.17697 & 0.8124 & 0.01063 \\ 0.00000 & 0.0100 & 0.99000 \end{array} \right] \left[ \begin{array}{l} R \\ G \\ B \end{array} \right] $$